不輟集

中國古代建築鳥瞰(一):構架及屋頂

主要特徵

梁思成先生在《中國建築史》中概述了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特徵:

  1. 結構取法方面:
    1. 以木料為主要構材。
    2. 歷用構架制之結構原則,即「梁柱式建築」之「構架制」,牆倒屋不塌。
    3. 以斗拱為結構之關鍵,並為度量單位。
    4. 外部輪廓之特異,包括:翼展之屋頂、崇厚之階基、玲瓏木質之屋身、院落之組織、彩色之施用。
  2. 環境思想方面:
    1. 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。
    2. 建築活動受道德觀念之制裁。
    3. 著重部署之規制。
    4. 建築之術,師徒傳授,不重書籍。唯有官修的兩部書籍流傳至今,即宋李誡《營造法式》和清工部《工程做法則例》。

接續讀落

五條人新曲《两人相拍跋落溪》歌詞中的「元差」應是「員差」

緣起

近期,五條人樂隊發佈了新專輯《地球戀曲》,給我帶來了新的音樂體驗。

其中有一首海豐話民謠《两人相拍跋落溪》,講述的是兩公婆因為爭論釣到的魚是吃是賣而打架,以致雙雙掉落溪水,又找了「元差」和娘家人來理論,結果賠上了幾只母雞用來款待來者的故事。歌詞如下:

挨呀挨
挨呀挨
挨对青鳞批
公爱食
婆爱卖
两人相拍跋落溪
挨呀挨
挨呀挨
挨对青鳞批
公爱食
婆爱卖
两人相拍跋落溪
阿公投元差
阿婆投外家
元差来
外家来
鸡母鸡母拖来刣
— 《两人相拍跋落溪》

當看到歌詞中「元差」的時候,我很疑惑。我知道根據上下文是「官差」的意思,但是寫成「元差」總覺得不大對勁。於是,帶著這個問題,進行了一番求索。

接續讀落

書寫漢語的另一種方式——表音方塊字「補字」的誕生

注意:本文中的「漢語」指代普通話、閩南語、粵語、客語、吳語等等所有方言的集合。「漢語拼音」指代普通話拼音,不包括其他方言。「台羅拼音」指代閩南語台灣話羅馬字拼音。「粵語拼音」指代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。

引子

漢字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是中華大地乃至鄰國如現今的日本、朝鮮、韓國、越南等的主流書寫形式,儘管這片大地上的人們說著不同的方言。

如今漢字依然是中華大地的主流,而鄰國在二戰後普遍採用了新創制的表音文字,如日本的假名、朝韓的諺文、越南的國語字,間或夾雜些許漢字。

無疑,各種語言都應該有恰當的書寫形式,以便文化的傳承和發展。鄰國採用他種書寫形式,除了民族國家的因素外,必定是其語言中有跟漢字不相適應的地方。

拿日本來說,其語言文法本來就跟漢語不一樣。在沒有漢字傳入之前,他們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文化;漢字傳入後,才有了紙面上的紀錄,但終究是「言文殊途」。例如:「私」在漢語中是個單音節詞,有「我」的意思;而日語中表達「我」含義的詞卻是多音節詞,讀作「watashi」。在日本發明假名之前,表達「我」是借用漢字「私」表示;發明假名之後,表達「我」就可以直接寫作「わたし」。

  • 漢語拼音:
  • 漢語漢字:
  • 日語羅馬字: watashi
  • 日語漢字:
  • 日語假名: わたし

接續讀落

做一個「不成材」的人

我病了,基因突變了,準備給醫生割一刀了。

回首過去三十年來,在燈火闌珊處,雖偶有良師益友相伴,心中依然焦躁不安。一直以來被培養成材,成爲特定用途的器物,以求在社會中發揮功用,有工作有收入能生存。如今,這器物也有壞的時候了。

接續讀落